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主义
——习近平对毛泽东宗教工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瞭望中国》杂志社社长 秦清润
宗教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始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长期性规律的认识始于建党伊始,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归纳出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等“五性”特征。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活动场所考察中强调,“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勉励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传统,增进“五个认同”,理顺五大宗教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和宗教观,持续巩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对宗教规律的把握跃升到新的高度。
一、毛泽东的宗教观与宗教工作思想
毛泽东的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核心思想与实践路径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宗教问题的辩证认识
毛泽东认为宗教具有阶级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多重属性,其存在根源在于社会异己力量(如剥削制度)的支配作用,强调神权是束缚农民的"四大绳索"之一,但同时也肯定宗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既承认宗教的消极性(如被反动势力利用),也肯定其文化价值,主张保护寺庙等历史遗产。如1959年对班禅所言"佛经也有阶级之分,《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佛经"。这种辩证思维体现在其"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工作方法中,强调要引导群众自发转变信仰,而非强制干预。
2、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
宗教信仰自由:1945年七大明确表示所有合法宗教受保护,后写入1954年宪法。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特别强调保障人民的信仰自由权。在西藏工作中特别强调"考虑问题首先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
去伪存真:通过打击反动会道门组织(如大同佛教会)和清除外国势力控制(1948年天主教外籍主教占比近80%),开展三自革新运动,净化宗教环境。
团结合作:提出"马列主义者要同和尚合作",强调打击极少数勾结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宗教反动分子,同时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不要求信徒放弃信仰但需坚持爱国立场。
3、宗教工作的实践路径
群众工作本质:认为"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强调通过教育引导实现信仰转变。区分敌我矛盾(反动会道门)与人民内部矛盾(普通信教群众),1952年提出"住持打倒了,鲁智深解放了",主张打击极少数反动分子,团结大多数信教群众。
政策界限:明确区分宗教活动与反革命活动,反对将打击反革命扩大为压制宗教。
理论研究:1963年批示加强宗教研究,创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宗教。
文化保护:1947年视察白云寺时叮嘱保护历史遗产,体现对宗教文化价值的重视。
毛泽东的宗教观既坚持无神论立场,又尊重宗教发展规律,深刻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形成,其"保护文物古迹""团结宗教人士"等思想至今仍是宗教工作的重要遵循,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为当代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毛泽东对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评价和表述
(1)对佛教的认识
毛泽东对佛教的认识,体现了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和灵活的政策策略:
文化价值肯定:毛泽东认为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班禅大师探讨《金刚经》的哲学义理,指出其"很值得一看"。他运用佛教"差别相"概念说明宇宙多样性,在《体育之研究》中引用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并称"最大思想家"。与任弼时讨论时提出"共产党信仰马列主义这个'佛'",将佛教救苦精神与无产阶级革命目标相类比。他肯定玄奘取经的历史贡献,将其比作"不弱于长征"的文化壮举,肯定其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作用。对禅宗中国化进程表示赞赏,认为慧能"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毛泽东多次研读《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佛学经典,1959年外出时专门携带《六祖坛经》《法华经》等,他尤其推崇慧能的"顿悟"思想,称其"突出主观能动性,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大跃进"。
阶级性批判:在1930年《寻乌调查》中揭露寺庙与地主阶级的关联,认为佛教曾被用作统治工具,提出"住持打倒了,鲁智深解放了"的著名论断。
政策平衡:主张保护佛教文化遗产(如瑞金东华山古庙),1948年视察五台山时肯定寺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同时通过民主改革清除封建依附关系。
(2)对基督教与天主教的认识
毛泽东对基督教与天主教的认识,体现了其反帝爱国与宗教信仰自由相结合的思想:
清除外国势力:重点打击帝国主义控制,1948年统计显示中国天主教140个教区中外籍主教占比近80%,毛泽东强调必须清除"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反动分子"。他在《友谊,还是侵略?》中揭露美国在华宗教投资达4190万美元,近半用于教育领域。他强调必须打击"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反动分子",如1950年代取缔受梵蒂冈控制的"圣母军"等组织。
本土化引导:提出"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的原则,要求基督教、天主教割断与外国势力的经济、人事联系,推动三自革新运动,实现宗教独立自主。1954年天主教界率先发起反帝爱国运动,实现主教自选自圣。
政策界限:明确区分"地下教会"与合法宗教活动,强调打击反革命不等于压制宗教。
毛泽东对基督教、天主教的思想始终贯穿"去伪存真"主线,既坚决清除帝国主义影响,又保障信教群众合法权益,这一思想为当代中国宗教治理提供了重要范式。
(3)对伊斯兰教的认识
毛泽东对伊斯兰教的认识,体现了其尊重民族宗教传统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辩证统一思想:
尊重传统:长征期间与回族阿訇丁振邦深入交流,肯定伊斯兰教经典与中华文化的相通性。在新疆、西藏工作中特别强调"考虑问题首先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要求驻藏干部尊重当地信教习俗。
促进融合:支持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伊儒会通"视为文明互鉴典范,认为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范,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认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精神动力"。建立"爱国宗教人士"联盟,如1950年代团结新疆宗教领袖维护稳定。
毛泽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既坚持无神论立场,又重视其文化认同功能,其"尊重多元、和谐与共"的思想至今仍是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原则。
二、习近平的宗教观与宗教工作思想
习近平的宗教观与宗教工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框架与核心原则
"九个必须"理论体系: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系统提出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包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等九大原则,构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导"的工作方法论:强调宗教工作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通过教育引导、法治规范和文化浸润,既尊重信仰自由又防止宗教极端化。2025年新疆考察中进一步提出"文化润疆"实践路径,要求以中华文化浸润宗教。
群众工作本质论:明确指出"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要求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将其作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2、实践路径与政策创新:宗教中国化系统工程
文化融合:推动各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要求教义阐释、管理制度等体现中国特色。
法治建设:完善宗教事务法规体系,2025年提出"系统推进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新要求。
基层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治理格局。
"五个认同"培育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强化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疆实践中将"五个认同"与"文化润疆"相结合,形成特色模式。
宗教团体建设:支持宗教界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2025年特别强调激发宗教界"主动作为、自我变革"的内生动力。
3、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
应对新挑战:针对境外渗透、宗教极端主义等问题,提出"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20字方针。
现代化衔接:要求宗教界"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球视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倡导宗教文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思想体系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的宗教观基本原理,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适应"的核心逻辑,为新时代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习近平对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评价和表述
习近平对各宗教的评价和表述,体现了其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要求各宗教"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宗教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的核心论断。各宗教要贯彻"导"的工作方针,通过教育引导、法治规范和文化浸润实现中国化。2025年提出"系统推进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新要求,西藏已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治理格局。
(1)佛教
文化融合论:习近平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强调其对中国哲学、艺术、习俗的深远影响。特别肯定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传统,2020年提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要求,2025年进一步强调"系统推进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佛教,如青海宏觉寺挖掘教义中的民族团结元素。
时代价值论:在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习近平肯定佛教"和合共生"理念,要求佛教界"顺应时代进步要求开展教理教义阐释",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对十一世班禅提出"继承爱国爱教传统"的期望。
社会功能论:习近平强调佛教"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要求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2021年西藏考察时指出:"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
文明互鉴论:强调佛教"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支持中国佛教界参与全球宗教与文明对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佛教文化交流。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成为展现中国佛教开放包容的重要平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习近平赞赏佛教艺术作为文明交流的载体,提出"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借鉴其他文明",推动佛教文化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佛教界人士的期望:政治要求:2025年西藏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宗教界代表人士"旗帜鲜明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强调"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西藏实践显示,"三个意识"教育(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成为培养重点。能力建设:提出打造"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的代表人士队伍。四川佛教界据此开展"教风建设年"活动,通过玄门讲经等形式对教义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
习近平对佛教的评价体系,既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适应"的核心逻辑,为新时代佛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基督教、天主教
中国化路径:习近平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基督教界需"对教义思想、教规制度等进行系统研究",解决影响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据此制定"教义中国化"清单,从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推进本土化实践。2025年进一步提出"以中华文化浸润宗教"新要求,上海基督教界通过创建中国化实践示范点,将政治引领、文化融合等七个维度纳入制度化建设。
价值观引领:要求基督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信教群众","在保持基本信仰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上海市青浦区基督教两会通过《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等制度,将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纳入人才培养标准,实现信仰实践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习近平特别指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要发挥积极作用,也要抑制消极作用"。2025年提出"以中华文化浸润宗教"新要求。
爱国传统论:肯定天主教"三自"爱国运动历史贡献,指出"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要求天主教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阐释。
人才培养论:2021年提出打造"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的代表人士队伍。上海天主教爱国会通过专题学习会、制度完善等举措,推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将政策法规融入日常教务。2024年进一步要求"激发宗教界主动作为、自我变革"。
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支持两教参与全球宗教对话,习近平强调:"宗教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基督教、天主教通过论坛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评价和论述,体现了其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伊斯兰教
新疆实践论: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要求增强"五个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2年新疆党委据此开展"反极端化"与法治化建设,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法规,将宗教事务纳入法治轨道。新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治理格局,2025年实现所有清真寺"七进两有九上墙"标准化建设(国旗、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场所)。2014年考察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时,习近平与伊玛目穆合特热木·谢日甫江深入交流,强调"宗教界人士要深明大义、站稳立场"。
文化融合路径:通过教育引导、法治规范和文化浸润实现中国化。提出"文化润疆"工程,要求以中华文化浸润伊斯兰教。乌鲁木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已实现经典阐释、建筑装饰、节日习俗等七个方面的本土化改造。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24年发布《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明确要求解经工作"既符合教义精神,又体现时代特征"。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编写《新编卧尔兹演讲集》,将"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等理念纳入讲经内容。
价值观引领: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信教群众",宁夏伊斯兰教界实践"既念好古兰经,又念好致富经"的辩证观。宗教极端思想滋生土壤有效遏制。
文明对话论:2024年向伊斯兰合作组织致贺电,倡导"扩大文明交流",肯定中阿"南南合作典范"关系。2016年考察银川清真寺时提出"既念好古兰经,又念好致富经"的辩证观。
习近平对伊斯兰教的评价体系,既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适应"的核心逻辑,为新时代伊斯兰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表明,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有效促进了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
三、习近平对毛泽东宗教观与宗教工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在宗教工作方面既继承了毛泽东宗教工作思想的基本精神,又根据新时代特点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习近平对毛泽东宗教观与宗教工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
1、习近平对毛泽东宗教工作思想的继承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就明确表示"只要遵守法律,所有宗教都受政府保护",这一原则后来写入1954年宪法。习近平继承了这一基本原则,2021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重申这一原则,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指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辩证看待宗教的多重属性:毛泽东对宗教有着深刻认识,指出其具有阶级性、文化性和历史性。习近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辩证思维,强调"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认为宗教"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性与消极性共生共存"。
区分宗教中的敌我矛盾:毛泽东采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宗教问题,区分了宗教组织内的敌我双方。习近平继承了这一方法,提出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同时"依法治理宗教事务,是正确处理宗教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2、习近平对毛泽东宗教工作思想的发展
从"适应论"到"中国化论",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毛泽东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初步构想,习近平则系统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这是习近平对宗教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他强调"我国各宗教只有始终扎根中华大地、浸润中华文化,才能健康传承",要求推动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这一理念超越了毛泽东时代主要关注宗教政治属性的局限,更加注重宗教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文化融合路径:发展了毛泽东"宗教文化性"认识,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确立"导"的工作理念,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对待宗教必须坚持'导'的态度",要求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这一理念实现了从毛泽东时代的"管理"到新时代"治理"的转变,体现了宗教工作方法的重大创新。毛泽东时期侧重上层宗教组织改造,习近平则强化基层基础。
构建系统化的宗教工作理论: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理论体系比毛泽东时代的宗教思想更加完整和系统。
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要求"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这标志着我国宗教工作从主要依靠政策向法治化方向的重大转变。毛泽东时期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宗教,习近平则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治理体系。2025年《宗教事务条例》修订版新增"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等12项条款,宗教事务执法队伍覆盖至县级。
强调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习近平提出"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要求"支持引导宗教界在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这一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时代主要关注宗教政治功能的单一视角。
宗教界人士培养的体系化:从政治要求到能力建设:毛泽东强调宗教人士"站稳立场",习近平提出打造"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的队伍。自我管理机制:发展毛泽东"宗教自律"思想,建立宗教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制度。
国际宗教治理合作:在毛泽东"反帝反殖"宗教观基础上,习近平推动"中阿文明对话论坛"。2025年与22个伊斯兰国家建立宗教交流机制,共同发布《反极端化合作宣言》。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创新毛泽东"文化统战"思想,实施"宗教外宣工程"。西藏活佛转世制度专题展在15国巡展,海外参观者超50万人次。
3、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对毛泽东宗教工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习近平宗教工作思想既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宗教本质、宗教政策的核心观点,又在法治化、系统治理、文化融合等方面实现重大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新疆、西藏等地的实践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有效促进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在继承中发展: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宗教信仰自由、辩证看待宗教等核心观点,但将其置于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发展。如毛泽东提出"尊重当地宗教信仰",习近平则发展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在发展中创新:习近平根据新时代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观点。如"导"的工作理念、"五个认同"等,都是对毛泽东宗教思想的重大发展。
在创新中完善:习近平将毛泽东时代零散的宗教工作思想系统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形成了包括基本立场、方针原则、方法举措在内的完整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习近平在宗教工作方面既继承了毛泽东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又根据新时代特点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使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更加成熟完善,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